偶然從“得到”微信公眾號看到一篇文章,說是整理的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先生在今年11月13號“中國制造2025”論壇上的演講內容,說他的觀點來自于先生的調查研究。
其主要觀點是:
1.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制造業外遷是因為勞動力成本提高,但許先生的調查認為那些外遷都是加工業或者工藝比較簡單的行業,而那些需要分工協作比較高的行業則是很少外遷;
2. 中國制造業的真正困境有兩方面,一是產品技術含量偏低,趨同化現象嚴重,然后是落后的產能過剩,除了價格之外,很少有其他競爭手段。
然后許先生就出了幾個主意:
1. 三去,去產能,去庫存,去杠桿;
2. 創新
3. 智能化
我反復看了幾遍這篇文章,希望我對許先生的觀點理解是沒有太大偏差的:
第一:對于許先生提到的第一點,我只同意或者是只理解一半,那就是中國勞動力成本提高不是制造業的真正困境,但對于那些所謂的“分工協作要求比較高的行業”是不是“很少外遷”,我沒有仔細調查研究過,但我看到的現象好像不是這樣 - TCL、聯想、華為、海爾等等企業,是不是都在印度、越南等所謂 Low Cost Region(低成本區域)建廠?
不要告訴我他們在印度生產的電腦、手機都是只賣給印度人的。
那他們為什么還要外遷呢?既然我們有“配套優勢”?
第二:關于許先生提到的“落后產能”,我基本也可以理解,但不明白“除了價格之外,很少有其他競爭手段”,這到底是指什么?是后面提到的所謂“創新”、“智能化”嗎?
如果是,那我看到的企業好像在這些方面做的都不差,至少他們口頭上都在天天喊著創新、互聯網、工業4.0之類的新鮮華麗的辭藻。
那么,中國制造業的真正困境到底在哪里呢?
根據我對這幾年接觸、咨詢的制造業客戶的觀察、思考,我個人感覺:
1. 專注與宏觀環境問題 - 歐美、日本都有很多專注于某一個零部件幾十年、甚至是上百年的企業,我們有嗎?除了老北京的“驢打滾”、“糖耳朵”之類的。
海爾有地產,海信有地產,格力也有,但華為、OPPO等企業好像從來不做地產生意。
2. 專業與社會責任問題 - 典型的如日本的制造企業,他們通過上下游相互持股來打造自己的供應鏈, 而我們的企業呢?
這幾年我自己做獨立顧問,審核輔導了這么多的客戶,我自己的確是長了見識, 見識之一就是所謂的“偽VMI”或者叫“被VMI”現象,各行各業都有,幾乎是比比皆是。
VMI(供應商管理庫存)本來是個好東西,但任何東西都是有一定的適用范圍或者叫局限性的,在我們國內呢 ?VMI/JIT被不負責任地泛濫化使用了,甚至是在我每次的課程《制造業庫存控制技術與策略》培訓中,每當討論小餐館的案例的時候,總有人提到要讓賣菜的小商小販給“他的小餐館”做VMI!
那些小商小販已經是夠可憐的了,你還好意思逼著人家給你做VMI么?
千萬不要說,您這是在開玩笑!
3. 正因為是不專注,再加上(龍頭企業)不專業、不負責任,零部件企業生存艱難,龍頭企業(我認為是許先生所說的需要分工協作的行業)也是自身難保,最終是惡性循環,龍頭企業繼續壓榨零部件供應商,零部件供應商配合也就越艱難,最終要么一起去死,要么搬遷到印度、越南等地去。
舉幾個例子給大家看看,或許會證明我的觀點,信不信由您:
1. 聯想2015年第二季度巨虧7.14億美金,其中智能手機庫存清理費用就是3.24億美金,按匯率6.5計算,聯想這次的庫存清理費用相當于21億人民幣,按照員工(不包括元慶先生本人)年平均工資10萬人民幣算,可以養活21,000人;
2. 四川長虹2004年巨虧37億人民幣,當時的庫存大概50億,其中壞賬計提11億人民幣,按照當年的工資水平,人均年薪5萬,庫存壞賬計提的錢可以養活22,000人;最新數據顯示長虹年營業收入大概600億人民幣,庫存116億,不知道他又要壞賬計提多少錢?可以養活多少人?
3. 2015年京東巨虧90多億人民幣,誰能想到它有庫存200億?
4. 美邦服飾、李寧 ...... 哪個不是吃虧在庫存上?
總之,搬遷也好,是不搬遷也好,庫存玩不好,到哪里也沒有用!
不要說壓榨員工那點可憐的薪水沒有用,壓榨供應商的庫存與利潤也是沒有用的,許小年先生說的對,你“除了價格之外,很少有其他競爭手段”,這本身就是個問題。
多少年前就有人講了,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其實是企業間的供應鏈之爭,但具體爭啥呢?
我認為,所謂供應鏈的競爭,其實就是一個“庫存之爭” - 提高庫存周轉率,提高及時交付率,這是供應鏈管理的根本,也是企業生存的根本,因為在今天的競爭市場上,價格、品質、甚至是生產,都已經越來越不是問題了,而庫存與交付問題會變得越來越突出。
所以,我認為,中國的制造業還是被困在“庫存”這個老問題上。
附錄:庫存持有成本
研究表明(見附圖),一般企業的庫存持有成本大概在25 ~ 55% 之間,如前面提到的四川長虹,2015年平均庫存128億人民幣,電子行業年庫存持有成本一般不低于30%,那么,其一年的庫存持有成本大概就是40億人民幣左右。
作者:程曉華(John Cheng )先生,《制造業庫存控制技巧》(中國財富出版社)第1、2、3、4版著作者;《制造業庫存控制技術與策略》課程創始人、講師,全面庫存管理(TIM))咨詢獨立顧問,全面庫存管理互動平臺:www.timvalue.net 郵箱 johnchengbj@126.com 微信 cmoche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