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在一個客戶那里做TIM(全面庫存管理)項目檢討,在檢查KPI(關鍵流程指標)的時候,發現有個原材料的DOS(庫存持有天數)目標都是3天,而實際報告出來的是20多天,計劃員就解釋說,這個報告出來的20多天是有問題的,其實我的DOS是在3之內的。
我說為啥呢?明明報告出來的就是20多天嘛,你怎么非要說是在3天之內呢?
她說,ERP系統出的DOS報告邏輯是有問題的,它是按照未來90天的平均需求來計算的,而我近期的需求是比較大的,如果不是按照90天之內平均值而是按照近期需求的平均值計算,那我的DOS就是大概在3天之內嘛!
說完,她還嘴巴一噘,哼!
與此相似的例子是發生在另外一個咨詢客戶那里:我們定義了 超過未來90天需求的庫存就是滯(Excess Inventory),結果就有采購員發郵件給ERP工程師說,這不公平!我負責的很多電子物料采購提前期本身就超過90天了,那一下單就是個“滯”,麻煩你們IT把這個邏輯給改過來。
他們的IT也認為這的確是個問題,就問我怎么改啊,程老師?
我說你們應該把那個采購員改掉,而不是去改系統的報告邏輯。
這種例子還有很多,幾乎是在我所有的咨詢客戶那里都見到過。
說好聽點,這叫“想法太多”,說難聽點這就是典型的“腦子不清楚”。
所以,在很多公司,或者說是在絕大多數公司,高管們看到的報告,尤其是KPI報告,都是“真實的假數據”,因為它已經被無數人,按照無數的想法,經過無數次層層過濾,最后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卻是面目全非的報告了– 明明是個丑八怪,經過數次美容、裝修,就變得漂亮無比了。
那么,大家為啥會有那么多的自己的想法呢?
遇事首先想到撇清責任,這是第一要因,負向激勵越嚴重的企業,這種現象就越是普遍;
其次是對規矩沒有敬畏感–我覺著不合理,我就不認它,我更不想遵守。
然后才是腦子不清楚,很多人分不清報告(Reporting)、問題(Problem)、分析(Analyze)、措施(Actions)四者之間的關系:
- 報告就是報告,報告必須原封不動地按照流程規定的邏輯、定義、公式等,老老實實、原原本本地報告出來;
- 所謂的問題則是報告出來的現實與目標之間的差距;
- 原因分析是在報告出“問題”之后進行的,而不是做報告的時候就已經“分析過原因”了;
- 至于要不要采取措施,則更是另外一個問題了,因為并不是所有的“問題”都是需要解決的,至少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得馬上解決的,譬如說臺灣問題。
有想法是好事,但要看時候 – 當我們已經有了集體的想法(定義好的流程、組織、KPI等)的時候,個人的想法是不好使的,除非,經過集體討論,我們又產生了新的集體的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