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公司的KPI(關鍵流程、績效指標)都是假的。
為啥這么說呢?
第一:沒有源數據
我們可以肯定的是,凡是看不到源數據的KPI都是假的,典型的例子就是,作為甲方,一方面大罵供應商是混蛋,另一方面,給供應商打的分數都是100分,或者OTD(及時交貨率)都是100%,至少是99.99%,你問他要源數據,那是沒有的,或者拿出來的數據也都是一些“在一段時間內送了幾次貨,每次都是及時的,所以是100%”之類的淺層次的東西。
第二:源數據被篡改
沒有人說自己是故意的,但在有意無意中就把自己摘的干干凈凈的,這個是客戶的原因,那個是銷售的問題,其他問題與品質、生產制造等有關,反正自己沒有任何問題,即使有也只有0.01%左右,所以,報出來的KPI結果就是99.99%。
這往往是個從ERP到Excel,再到PPT的過程,也是一個從底層員工到主管,然后是經理、總監,再到VP、CEO的過程,也是一個離真相越來越遙遠的過程。
第三:直接造假
有些公司的財務出臺了很奇葩的政策,生產部對WIP(在制)的盤點結果負責,盤虧了就罰款,盤盈了就獎勵,結果就是每次報上來的盤點結果都是盤盈的,然后是皆大歡喜,類似皇帝的新衣,都知道是假的,但是不能說出來。
即使是在那些看起來很高大上的公司,這些問題也是層出不窮,甚至是比一些小公司更嚴重,這是為什么呢?
我個人認為:
第一種情況如果排除了人為因素的話,可以理解為“技術實現問題”,譬如說MRP跑不起來,PR(采購計劃)都是手工扒拉的,發出去的所謂的PO也只是給供應商參考的,業界叫“意向訂單”,可要,可不要的,可負責任,也可以不負責任的,至于實際出貨嘛,等著走“JIT”,其實就是“叫料”、“調撥”,這樣就變相地把庫存及其責任壓到供應商那里,在這種情況下,你當然沒有源數據。
至于第二種情況,“源數據被篡改”,這可能就要怪那些高管們自己了。
啥叫“高管”?
我的理解是,在很多公司,高管就是“高高在上,啥也不管”。
他們喜歡看漂亮的PPT,甚至有公司的人統計說,他們公司的一頁PPT價值十幾萬人民幣,乍聽起來挺嚇人的,但如果仔細想想,可能更貴!所謂細思極恐–一幫高管,帶著一群人,關起門來,啥也不管,天天埋頭做PPT,幾天、幾周乃至數月,光是工資就得值幾十萬,那還有“管理浪費”呢?手下人找不到老板,就只好自己瞎干,或者干脆走人,這個浪費咋算?
所以,隨隨便便的一個部門,一個PPT文件,可能就值一棟房子錢- 大家都在抱怨房價太高,豈不知是PPT更貴?
第三種情況也與高管有關。
我在2017年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,題目就是《只要結果不要過程是一種自殺行為》,這其實是一種“管理上的無能”,因為高管們不懂流程(過程),所以只看結果(KPI),結果呢?
“結果(KPI)”就是假的!
道理很簡單,你不懂流程,就不可能制定出合理的“結果要求”(KPI定義、公式、指標等) , KPI不合理,結果肯定就是假的,而假的KPI就會導致“為了KPI而KPI”,到最后就是“部門墻”、“官僚主義”。
那么,應該怎么樣解決這些問題呢?
我這六七年的時間輔導了大大小小二三十家制造業客戶了,我總結了個所謂的“十分之九原則”,那就是“減少現有人數的十分之九,或者使產值、利潤增加9倍而保持現有人數不變”。